王丽丽:从南开外语走向国际舞台
发布时间:2022-07-18 作者: 责任编辑:徐芳华

为献礼南开大学百年校庆和南开大学外语学科成立100周年,外国语学院开展《南开外语学科百年口述史挖掘、整理与研究》项目,特推出《他与南开》系列访谈栏目。现《他与南开》第一辑已完成,第二辑将在第一辑的基础上,把目光投向外教、校友及教师,进一步采访、挖掘和整理。

 

王丽丽

 

 

王丽丽,我校1972级英语系校友。后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国际金融管理硕士学位。

她长期在中国两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集团和中国工商银行集团担任董事会执行董事、行长助理、副行长等职务,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她曾在多个国际组织任职,包括: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委员会轮值主席和中国代表、国际商会(ICC)董事会执行董事、香港商品交易所副主席、国际衍生品协会(ISDA)董事会执行董事、APEC世界妇女领导人组织成员,等等。她还曾担任香港盐业银行董事长、加拿大中国银行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伦敦有限公司董事长、阿根廷标准银行(合资)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等等。她也担任过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中国国债协会副会长以及中国交易商协会副会长。现任APEC工商委员会中国代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董事会董事兼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主席、中国国家电网集团董事会董事兼风险与审计委员会主席等。

 

201412月受聘为南开大学兼职教授。 

201712月受聘为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客座教授。

 

一份真诚,与南开外文结缘

问起入学经历,王丽丽说自己很幸运:不仅被南开招了,还去了想去的外文系。

七十年代初,文革后期的中国尚未恢复高考。部分高等院校首次从工农兵中选拔学生。时为知青组组长的王丽丽,在招兵招工招生的大潮中,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同学。她觉得作为知青组的组长自己应该留在最后。但幸运的是,她等到了南开大学去当地招生的机会。当时招的是物理系,好像是高能物理专业。她清楚地记得,那天招生老师和她坐在知青院儿的草墩子上谈话(面试),她弱弱地问了一句:我能改去学外语吗?令她感到意外又惊喜的是,入学通知书到了,上面果真就写的是外文系1972428日新生入校。那一天是王丽丽的生日。每年过生日时,常常会想起那个春天的早上,阳光温暖,锣鼓喧天,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怀着梦想踏入南开园。她觉得这似乎就是冥冥中与南开、与外文的缘分。

那届学生是带有特殊的历史印记的。他们被称为工农兵学员,简称 WPS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students, 使命是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的光荣任务,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外文系招收了三个专业的学生,英语、俄语和日语。总共几十个学生,后来大家相互间几乎都认识。开学不久,老师按照学生的大致水平进行了分班,实施差异化教学。大家笑称是分槽喂养。我当时觉得分槽喂养的说法特别形象,总让人联想到什么,乃至多年后想起仍忍俊不已,王丽丽笑着说。外文系有自己的阅览室,里面有各种字典和外文杂志报刊。王丽丽说她记得有一本特别大的字典,只能翻开着摆在架子上。"从没见过那么大个儿的字典,每次进去都想摸摸,好像里面装着我的未来。"

南开以治学严谨著称,即便在那个教育百废待兴的年代,仍始终坚持规范教学,一丝不苟。据王丽丽回忆,当时外语教学风行"听说领先,但南开外文系坚持要求学生听、说、读、写、译,要全面达标,而且鼓励大家读原著。王丽丽说,我后来看到李霁野先生的文章,先生明确提出要重视外语基本功训练,他认为,要使学生掌握好外语,应该加强听、说、读、写、译的全面训练。还说,学外语不读原著,就不能很好地了解语言背景,也不利于学生的文化修养。所以看来,这是南开外文系的一种传承。她笑着说有次在谷启楠老师的语法课上,有位男同学总喜欢就一些语法点问“why”,文质彬彬的谷老师回答说:“No why about it !”直接又霸气。记得老师曾经很感慨地和我们说过,那时只有北大和南开还在讲语法课了,还指点我们去旧书店淘许国璋的语法书来读。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所有基础都是在南开打下的。王丽丽充满感情地说。

在王丽丽印象里,外文系的老师都是才子佳人,学贯中西。除了治学严谨,亦是温馨师长。她对我们说:大三那年翻译一本有关共产国际的书,指导老师是庞秉钧。我拿着老师的借书证去图书馆查阅内部资料,趁机翻看了不少书。一时间对伊斯兰那段历史十分着迷。只要庞老师在,就不停地问十字军东征及伊斯兰社会主义和共产国际是啥关系。庞老师儒雅,谆谆教导,但也会忽然回过味来,指点着我说王丽丽,你问题太多了。抓紧翻译,要按时交作业。庞老师改作业,把我三句长的英译中浓缩成了七个字。我对照原文再看,那真是文从字顺,实在让我崇拜至今。她还说:教我时间最长的是谷启楠老师。谷老师的语法和发音都极其的好。我有次考试得97分,对丢掉的那3分不甘心,跑到教研室去找谷老师哭诉。谷老师虽然忙着备课,但仍是哄劝说服,还不忘提醒那一课的要点。真希望每个学生在求学时都能有幸遇到这么好的老师。

王丽丽还告诉我们:当时的外文系,学习氛围即严肃又热烈,教学形式也相当丰富多彩,系里经常组织我们进行社会实践。我们去过农村、工厂、部队、港口、博览会,还去过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学生要选修第二外语,副科也要门门过关。记得大二那年我们去拉练,目的地是河北省满城县。那里有个汉朝中山国王墓,出土了轰动全国的考古新发现--中山靖王夫妇穿着的金缕玉衣。途中有很多革命教育活动,只是后来我崴了脚被收容,就做先遣队,提前进村为同学们号房,漏掉了一些有意思的经历。我们外文系的学生行军,是用英语喊口号。语言节奏不同大家每每都踩不到点儿上,但欢快的笑声一路飘扬四方。拉练途中我们每到一个驻地都要照常上课。学习抓得很紧,大家都不敢懈怠。有次在驻地常耀信老师给另外一个班代口语课,我们几个同学躲在窗外偷听,还商量回校后找教务处,申请旁听常老师的口语课。外文系每逢佳节必有演出。老师和同学一起排练外语节目,就在主楼五层的大厅联欢。我缺少文艺细胞,好像仅有一次在瞎子摸象中扮演那个摸象腿的。我们师生关系特别融洽,乃至多年后很多师生之间还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友谊。所有这些王丽丽都记忆犹新,哪怕早已毕业四十多年,她仍忍不住畅怀感慨。

 

 (王老师的入学通知书)

 

努力奋斗,奠基职业道路

王丽丽认为,在南开读书的经历,对自己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告诉我们,南开对于她而言是希望的起点,是她的圣地。南开有深厚的底蕴。老师的博学和良好品质都对我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为学生打下这么坚实的基础,我想这和南开薪火相传的严谨的教学传统和老师们骨子里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学生基础好,参加工作后就有条件让自己变得比较争气。王丽丽这样说到。

毕业之后,王丽丽被分配到财政部的国防预算司,是个很重要的保密单位。但她告诉我们,她拿着介绍信直接敲开财政部人事司的门说,我想去国外业务局(后来的中国银行)工作,那儿能用上外语。然后,她就再次如愿了。到中国银行工作后,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我每天早上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打扫卫生、看遍所有路透社英文信息、筛选重要内容,然后用中文向领导口述报告。晚上和周末也都会呆在办公室里学习。她告诉我们说,他们算是文革十年浩劫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正好经历了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过程,亲眼看到了中国人民如何戮力同心地推动历史车轮前行。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正悄悄地改变着一切。1978年,中国银行自建国以来首次通过考试从全国选拔人员出国。她报名参加了考试。结果出来,外语成绩和总分成绩都是第一名。我们领导高兴的不得了。很多人一见了我就叫我女状元、女状元。王丽丽说,但是我最高兴的就是听他们说,小王是南开大学毕业的。王丽丽觉得这个最好,就好似说,南开大学毕业的,难怪呢。   

从伦敦金融城归来后,王丽丽做外汇交易员,但经常被点名去陪领导出访,走了很多国家,长了很多见识。她特别提到一件事,记得1983年,国务院领导指示年底要保证国家外汇储备不能低于100亿美元。那时中国的所有外汇储备都是放在中国银行管理的。我被点名陪同领导到国际市场去借钱。当时中国刚刚摒弃即无内债又无外债的闭关自守原则,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依然存在,比如借的钱不能叫外债。我们就和老外商量,发明了一个词叫deposit facility,即存款便利。意思是非我借你的,是你存在我这儿的。” 

王丽丽说,多年来一直从事各种各样的国际业务,外语就是她手中的武器和重要工具。无论是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中国第一笔国际债券,做成第一笔国际银团贷款、第一笔国际货币掉期和许多金融创新业务,她都曾参与法律谈判和文本条款的谈判,和对方进行斤斤计较。她说:记得1985年的一天,邓小平亲临刚落成不久的长城饭店,在《中国面向 21世纪》论坛发表重要讲话。我和唐XX就坐在玻璃罩里做同传,听着邓小平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坚定决心,心里特别激动。1997年始,王丽丽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委员会担任中国代表,做过轮值主席,多次陪同我国领导人参加闭门对话,同20国领袖坐在一起交流对亚太地区经济、金融、贸易、劳工合作等问题的看法。因及时处理重大外交问题而受到外交部表彰。她曾在国际商会(ICC)董事会连任两届董事,面对繁复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晦涩难懂的国际仲裁条款,在讨论和表决前都认真做好功课。她也做过国际衍生品协会(ISDA)的董事,在参与制定全球衍生品交易规则的过程中,协助中国监管机构制定相关规定并与国际规则实现接轨。她是迄今唯一进入过该机构董事会的中国人。

似乎是想给自己所述做个概括总结,王丽丽很动情地对我们说:回望自己从南开毕业之后走过的道路,豁然发现,原来在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从一名外汇交易员成长为全球最大银行的管理者和代表国家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竟从未脱离过国际业务的领域,而这个领域是需要语言作为武器和工具的。是南开给了我开放的胸襟,我用它来与世界对话,并且让我的祖国更好的与这个世界相容。

 

寄语母校

谈到母校南开,王丽丽说她看过很多有关南开的文献和回忆录。张伯苓校长100年前设立南开外语学科时的初衷就是为有志之士提供出国留学深造之机会。回首已然百年,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从南开外文系走出来,许多人出国深造,然后回来报效祖国。她说:老校长真的很了不起。我们都是肇始于老校长初衷的受益者。我几次拿着奖学金出国读书,也曾接到很多大银行大公司的邀请和挽留,但总是会选择回国,只为了一个朴素的想法,回报培养过我的地方。所以我也没有给南开丢人。她还告诉我们说:“何廉先生在回忆录中曾提到,1930年南开经费遇到困难,北方四大银行之一的盐业银行给予了很多资助。我曾担任盐业银行的董事长,虽然是名义上的职务,但仍是由衷地为盐业银行曾为南开提供帮助而感到高兴。凡是对南开好的事情我都会高兴。常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但母校的哺育之情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采访结束之前,王丽丽对我们说:南开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内涵十分丰富,就像从厚重的历史中走过来的巨人,指引和鞭策今天的学子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识,有能力,有作为的国家干城之选。所有南开人都应知晓南开独一无二的校史和南开校训的由来。张伯苓校长说过教育为人才之母,人才为国家之用,高等教育任重道远。当今世界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希望看到百年学府南开永远充满生机,日新月异,人才辈出,永保芳华

 

特别鸣谢:王丽丽女士

采访:田燕如 薛晓骞 袁晓溪 徐小雨

文字:田燕如 薛晓骞 袁晓溪 徐小雨

推送排版:袁晓溪

视频剪辑:孟宪子轲

拍摄:程骥

审核:王嫒 徐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