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学:知识论》
发布时间:2022-06-13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 作者:刘莲莲 责任编辑:施宇熹(浙江大学)

一、内容概览:国际组织研究的学科化进路初探

第一部分(绪论)分为国际组织研究国际组织科学二章。国际组织研究一章回溯了19世纪中后期以来国际组织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国际组织科学一章界定了国际组织科学的内函,回溯了20世纪以来皮特曼·波特、路易斯·索恩、罗伯特·基欧汉等学者发展国际组织学科知识体系的尝试及成果,探讨了发展中国视角的国际组织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几个重点理论方向。

第二部分(概念)分为术语·研究领域”“特征·研究对象”“定义·理论范畴三章。术语·研究领域一章回溯了自1967年苏格兰法学家詹姆斯·洛里默首次使用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这一称谓以来,该称谓在学界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术语的历史进程,分析了该过程和国际组织研究领域形成的关联性。特征·研究对象一章指出界定国际组织的一般特征对明确国际组织学研究对象的重要意义,梳理了20世纪以来学界在该问题上缺乏统一认知的现状,进而从国际组织学作为社会科学分支的社会性出发,指出应当依据回应社会关切”“填补理论空白这两大标准来确定国际组织概念所指涉的对象范围。定义·理论范畴一章在前章基础上,从国际组织学作为社会科学分支的科学性出发,讨论了区分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和派生特征,指出科学定义国际组织是发展国际组织学的基石,讨论了区分国际组织基本特征和派生特征的意义和方法,指出多边成员、协定程序、常设机构这三项国际组织概念的构成要素,以及多边主义、国际法治、国际主体性这三项国际组织学的基本理论范畴。

第三部分(视域)分为时间域·发生论”“空间域·构成论”“价值域·价值论三章,讨论国际组织研究提出问题的视角,以及国际组织学科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中,时间域·发生论一章从时间视角讨论应当研究哪些以及如何研究国际组织的历时性问题,其知识成果构成国际组织发生论;空间域·构成论一章从空间视角讨论应当研究哪些以及如何研究国际组织的共时性问题,其知识成果构成国际组织构成论;价值域·价值论一章从价值视角讨论应当研究哪些以及如何研究国际组织的效用价值问题,其知识成果构成国际组织价值论。

第四部分(范式)分为本体论”“方法论二章。本体论一章综述了学界关于国际组织本质的主体说”“工具说”“机制说这几类主要观点,指出当代国际组织本体论研究的重心应从主权国家本位转向国际组织本位,从国际组织是否具有主体资格的定性判断转向国际组织主体性测量及其因果机制相关的定量研究。方法论一章探讨了既有国际政治理论范式在支持国际组织研究上的两个重大局限,指出国际组织学的理论范式在主客体关系判断上应从国家本位走向国际组织本位,在主客体关系判断上从个体主义走向结构主义,从观念结构主义走向方法论结构主义,注重对主客体多边关系网络的型构并捕捉其动力学法则。该章进一步主张引入社会学的场域概念,从场域的形态、本质、边界三个角度来描述国际组织相关主客体关系型构,并试着引入场域禀赋这一概念来指代不同场域的动力学法则。

二、编者评述

在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成国家略重心、相关学科建模化趋势代背景下,该书首次在学科建上提出国际组织一概念,深入探讨了发展中国国际组织学的现实意义、学术目标、知识范围和理论范式等基本问题。中国学界有必要大力推动国际组织研究的概念化、理论化、学科化,发展融入中国视角和经验的国际组织学,从而为我国的多边外交实务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作者对于国际组织学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三个重要关切:其一,区分国际组织学与国际政治学的提问方式。既要认识到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的密切关联,又要注意二者在知识体系层面的分野。国际组织学是解释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形态与活动、价值与功能的学问,以国际组织本体为中心概念;其二,区分国际组织学与关联学科的中心概念。国际组织学固然无法脱离主权国家实体、国际法律规范以及各相关学科对国际社会的整体性描绘,但它的目标是建立一套系统描述和解释国际组织基本原理的相对独立的抽象概念体系;其三,区分国际组织学和“与国际组织有关”的知识,避免对跨学科研究概念的误用。国际组织学不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的“大杂烩”,它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对跨学科研究所产生的经验性知识进行全面的整合和更深层次的抽象,直至确立自身的假设和核心概念。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前些年世界范围内普遍兴起的保守主义、民粹主义,还是全球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危机,国际社会前所未有地依赖国际组织来帮助解决世界性难题。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国际组织的产生、运作、功能等相关知识的严重匮乏又使得他们对国际组织的角色充满了偏见、误会以及不切实际的期待。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更加需要深度的、系统的国际组织理论知识。推动中国国际组织学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目标何在?它应当为社会提供哪些知识?研究者该如何创造这些知识?以上均是亟待学界关注与解答的问题。

 

三、著作出版信息

国际组织学:知识论

Fundamentals of the Scienc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

    出版日期:202110

    出版字数:中文35万字

ISBN978-7-5201-8536-3

定价:128

 四、作者简介


刘莲莲,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国际组织理论、国家海外利益保护。曾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Crime Law and Social ChangeJournal of Financial Crime、《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学术月刊》等中英文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多项国际组织理论与国家海外利益保护相关的研究课题。

五、图书目录

前言 国际组织研究的学科化初探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国际组织研究 3
    
第一节 国际组织实践与研究议题的拓展 4
    
第二节国际组织研究路径的科学化 11
    
第三节国际组织理论的体系化 21
    
第四节当前国际组织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31
第二章 国际组织科学 35
    
第一节“ 国际组织学”内涵概述 36
    
第二节  发展国际组织学的必要性 39
    
第三节 国际组织学的历史进路  42
    
第四节 国际组织学之未来面向 48
第二部分 概念
第三章 术语·研究领域 63
    
第一节 国际组织理念的产生 64
    
第二节 “国际组织”指称的使用 67
    
第三节 “国际组织”术语的确立 73
    
第四节 国际组织研究领域的形成 75
第四章 特征·研究对象 81
    
第一节 学界认知国际组织特征的历史脉络 82
    
第二节 学界对国际组织特征的认知现状:统一性与差异性 90
    
第三节 国际组织一般特征的判断依据 99
    
第四节 国际组织的一般特征辨析 102
第五章 定义·理论范畴 110
    
第一节 基本特征和派生特征的联系和区分 112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之辨 114
    
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与学科理论范畴 119
第三部分 视域
第六章 时间域·发生论 143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历时性:从历史必然论起步 146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历时性关系:从历史必然论到历史唯物主义 151
    
第三节 国际组织学的历时范围: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制度主义 158

第七章 空间域·构成论 163
    
第一节 空间域的构成方式:个体、整体与结构之辨 164
    
第二节 20世纪国际组织研究的空间域:国际政治理论的结构观 173
    
第三节 国际组织学的空间域:从再造“国际社会”展开 180
    
第四节 超越感性的“国际社会”:国际组织学的系统与结构 196
第八章 价值域·价值论 203
    
第一节 社会科学的价值域 204
    
第二节 国际组织学的价值域 211
    
第三节 国际组织研究中的价值判断 218
    
第四节 中国立场的国际组织价值研究 224
第四部分 范式
第九章本体论 237
    
第一节 学界对国际组织本质的不同主张 238
    
第二节 国际组织本质的判断方法 256
    
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主体地位之辨 258
    
第四节 学科视野下的本体论:从“主体地位”走向“主体性”265

第十章 方法论 277
    
第一节 主客体类别判断:从国家本位到国际组织本位 281
    
第二节 主客体关系判断:从个体主义到结构主义 285
    
第三节 变量及变量关系判断:从观念结构主义到方法论结构主义 290
    
第四节 国际组织学的场域:“态”“质”之分 293
    
第五节 国际组织学的场域本质:场域禀赋 297
    
第六节 国际组织学的场域边界与外部关系 304
结论 国际组织研究的学科化进路 309


参考文献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