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发展
(一)成立
1944年7月1日至22日,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会上通过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1945年12月27日,22个与会国代表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正式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1946年6月25日开始运行,并于1947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下属的专门机构。中国是世界银行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于1980年5月15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广义上来说,世界银行是世界银行集团的简称,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五个成员机构;狭义上来说,世界银行仅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
(二)宗旨目标
成立之初,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战后重建;现在,其通过向世界上最贫困国家提供无息贷款和赠款,促进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减少不平等现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世界银行长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发展。
(三)组织机构
1. 组成
世界银行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BRD & IDA)、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FC)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ultilateral 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 MIGA)组成。
2. 理事会
若把世界银行看作一个公司,各成员国就是股东,内部架构包括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和总部。理事会由每个成员国任命的一名理事和副理事组成。该职位通常由该国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或级别相当的高级官员担任。理事和副理事任期五年,可以连任。理事会的权利具体包括:接受成员国和中止成员国资格;增加或减少核定股本;决定世行净收入的分配;决定执行董事根据《协议条款》提出的申诉;安排同其它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终止世行业务;增加当选执行董事人数;审批《协议条款》修正案。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执行董事会负责处理日常业务。
二、宗旨原则
(一)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致力于通过贷款、担保、风险管理产品、分析和咨询服务促进中等收入国家和信誉良好贫穷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减少贫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于1944年,作为世界银行集团的初始机构,是世界银行的组成部分,由188个成员国共同拥有和运营。其工作重点是帮助中等收入国家和信誉良好的贫穷国家,促进当地可持续、公平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减少贫困,以及解决区域和全球的重要问题。
国际复兴开放银行的大多数资金来自于世界金融市场。自1947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第一次发行债券以来,其便成了世界上最受认可的借款机构之一。多年来的收入使该银行能够为发展活动提供资金、确保自身资金实力,也保证了其能够以低成本借款,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借款条件,提供灵活、及时和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知识和技术服务、以及战略咨询,帮助成员实现目标。通过世界银行财政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客户也能够获得数额较大、期限较长的资金。相比于全球金融市场,这种获取资金的方式更具可持续性。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等收入国家有占全球70%的穷人,现在这些国家在经济管理和治理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为了增加该机构在中等收入国家的影响力,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货币基金和其他多边开发银行紧密合作。在工作过程中,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努力积累中等收入国家与开发区基金会、民间社会伙伴和捐助者的相关知识和发展经验。
(二)国际开发协会(IDA)
IDA是世界银行集团下属机构,成立于1960年。协会宗旨是向世界最贫困国家提供赠款和无息贷款(下文简称“资金援助”),帮助这些国家实施各类项目,以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贫困以及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状况。IDA是世界74个最穷国的最大援助来源之一,这些穷国中有39国分布在非洲地区:东亚地区有14国,南亚地区有6国,欧洲和中亚地区有4国,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有8国,中东和北非地区有3国。IDA提供的资源对生活在IDA成员国的13亿人产生积极作用。1960年以来,IDA累计向114国提供了4580亿美元资金援助。过去三个财年(19-21财年)中,年均援助承诺约为290亿美元,其中约70%流向了非洲。
IDA的合作伙伴和借款国代表每三年召开一次会议,以补充IDA的资金,并审查IDA政策。增资包括IDA的捐款、世界银行集团的捐款以及从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
自1960年成立以来,IDA已获得19次定期增资。2019年12月,IDA获得了820亿美元的增资,其中235亿美元来自IDA捐助方。为应对新冠疫情(COVID-19)危机带来的压力,世界银行在第一个财政年度(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预付了大约一半的IDA19资源来满足融资需求。
2021年2月,IDA捐助国和借款国代表同意将IDA20提前一年,并将IDA19周期缩短为两年。2021年12月,捐助国和借款国代表将就2022年7月-2025年6月期间的IDA20政策和资金一揽子方案达成一致。
(三)国际金融公司(IFC)
IFC为世界银行集团成员,是专注于发展中国家私营部门发展的全球最大发展机构。IFC与世界银行集团其他成员的产品和服务可为客户提供符合需求的发展解决方案。IFC的金融资源、技术专长、全球经验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帮助合作伙伴应对资金、业务和政治层面的挑战。
IFC能够提供并动员稀缺的资本、知识和长期合作关系,帮助这些国家破解在金融、基础设施、雇员技能和监管环境等领域所面临的制约难题。为项目筹集第三方资金是IFC的优势,其能够深入更具挑战性的环境,在私营部门融资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四)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The Multilateral 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MIGA)是世界银行集团下设的机构之一,成立于1988年,主要通过向投资者和贷款人提供担保(政治风险保险和信用增级)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跨境投资。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提供的担保可以保护投资使其免受非商业风险的影响,不断完善财务条款、提供技术和资源来为投资者增加资金来源。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大部分实力来自于其组织特点,即作为国际性组织世界银行集团的组成部分,其股东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得该机构对破坏投资项目的政府行为具有威慑作用,并能够协助投资者解决与政府之间的纠纷。该机构还通过在新兴经济体中的能力建设和在投资机会方面提供信息传播服务,以在更大范围内为投资者的发展提供帮助。
MIGA2021-2023财年战略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深化对低收入国家的影响;第二,加强市场创造;第三,在全球性问题上发挥带领作用;第四,改善企业模式。MIGA重点关注三个领域:提供更多创新产品;与其他世行集团成员加强合作;与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和出口信贷机构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
(五)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
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ICSID)是致力于解决国际投资争端的机构,成立于1966年,现有164个成员国。依据《解决国家与其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又称《华盛顿公约》)而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专门解决政府与他国国民间国际投资争端的机构,ICSID为外国投资者和东道国之间的国际投资纠纷提供各种调解和仲裁服务。ICSID主要通过调解或仲裁的方式来解决争端,目的是改善国际投资环境,增加各国和投资者之间的信任,从而促进国际投资的增加。
ICSID与其他国际仲裁机构相比,除了最显著的专门解决政府与他国投资者之间争端的特点以外,更重要的是其仲裁裁决具有更强的执行效力。其裁决生效后,可在各成员国直接执行,无需通过各国国内法院予以承认后再予以执行,并且每一裁决在各成员国国内均具有执行力,为投资者保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执行过程清除了壁垒。
三、全球行动
世界银行集团汇集了主要发展部门的知识和优势,来帮助发展中国家找到应对全球发展挑战的解决方案。此板块介绍包括农业、气候变化在内的一共30个全球议题,以及世界银行应对新冠疫情专题板块。
(一)世界银行与全球农业价值链
1. 概述
随着收入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新兴经济体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如何更好地将小农融入市场,使农业部门变得更强大成为一个挑战。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农业部门缺乏竞争力时会更加依赖进口,农村地区以农业为驱动的减贫活动也会减少。
2. 战略
世界银行集团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加强配套支持服务和粮食价值链,增加小农的市场准入机会。世行也与各国合作建立道路网络,扩大电力范围、供水和通信技术的使用,支持改善基础设施,降低农民的交易成本,帮助农民扩大农产品商业化,改善农产品加工,减少加工过程的损失。
小农可以通过接触当地市场以外的消费者来改善他们的生计。世行提供通信技术、发展服务、教育和其他增加收入的机会,帮助农民扩大经营规模并降低成本。同时,世界银行与其下属机构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共同为农业价值链的发展提供资金。
3. 成果
世界银行在拉丁美洲建立生产性联盟15年的经验(21个项目,10个国家,自2000年以来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表明,通过加强生产者、消费者和公共部门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提高农业生产力、市场整合度以及农民收入。
在马达加斯加,世界银行资助的一个项目帮助当地可可种植者提高可可出口价值,从种植标准质量可可转向优质可可,有效提高可可价格并且减少收获后的损失。
在喀麦隆,高粱生产商、农业综合企业采购商和金融机构共同合作,改善了该地区小农的生计,该地区经常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困扰且容易发生气候灾害。在肯尼亚,取消现有公司对新茶厂颁发许可证的否决权,使新竞争者能够进入,促进了对该行业的投资,农民的农作物价格提高了70%。
世界银行集团支持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马拉维和塞内加尔政府改革,引入仓库收据系统来改善生产商、贸易商和加工商获得专业仓储和信贷的渠道,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价值链。
世行投资建设农村道路、升级食品市场,帮助印度阿萨姆邦贫困和弱势农民提高生产力,创建了290多个奶业合作社和 3,200 个养鱼团体,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价值更高。在该项目566,000名受益人中,17% 是无地农民,47% 是边缘农民,31% 是小农。最近世行批准阿萨姆邦的一个项目将有助于促进农业综合企业投资、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市场准入,使小农场主能够生产抵御洪水和干旱的作物。
(二)世界银行应对新冠疫情专题报道
随着世界各国努力遏制COVID-19的传播,世界银行集团发起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危机应对措施,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全球性大流行病的能力。
1. 世行贷款支持中国湖南省改善财政管理和农村公共服务
2021年2月22日,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批准2亿美元贷款助力中国湖南省乡村振兴,支持湖南省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高效公平的公共服务。中国的经济增长帮助消除了极端贫困,但随之而来的是沿海和内陆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政府间财政关系失衡导致部分农村政府的债务过度积累、服务提供不均衡以及支出效率偏低,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使问题进一步加剧。
该项目将通过加强地方债务管理、提供旨在缩小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差距的结果导向型转移支付等措施,为湖南省政府提供支持,并改善农村道路养护,增强农村道路气候韧性。
项目还将通过提高预算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民可获得性,加强责任制。预计这些改革措施将有助改善公共支出分配、提高贫困社区的支出水平、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公共服务提供。
2. 南亚地区国家经济出现反弹,但仍面临脆弱复苏
2021年3月31日,世界银行在其最新一期南亚地区半年度简报中称,南亚地区经济回升,2021年和2022年经济增速将分别达到7.2%和4.4%,大大高于2020年的历史低值,该地区将步入复苏之路。但是,地区各国增速并不均衡,其经济活力也大大低于新冠疫情前测算的水平。
经济前景改善反映了南亚国家为控制新冠疫情和推行大规模疫苗接种所采取的努力。新冠疫情一方面揭示了南亚地区根深蒂固的不平等和脆弱性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开辟一条通往更公平、更强劲复苏的路径提供了契机。
世界银行作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知识的主要机构之一,采取了广泛快速的行动,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健康、社会及经济影响。这些行动包括提供120亿美元帮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采购和分发新冠病毒疫苗、检测和治疗,加强免疫接种系统。此项资金援助建立在世界银行集团更广泛的疫情应对工作的基础之上。此项工作帮助上百个国家加强医疗卫生系统,支持最贫困家庭,为受影响最大的群体维持生计与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迈向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和世界银行
1. 概述
畜牧业是全球粮食体系的支柱,为减少贫困、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根据粮农组织称做出了贡献。畜牧业贡献了全球农业产值的40%,支撑近13亿人的生存、粮食及营养安全。收入增加、饮食改变和人口增长导致需求增加,畜牧业成为中低收入国家增长最快的农业子行业之一,对整个畜牧业供应链中的小农、农业综合企业和就业者来说是个重大机遇。然而,目前畜牧业每年排放约7.1亿吨二氧化碳量,占人为温室气体(GHG)排放14.5%,提高牲畜供应链效率是未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关键。如果管理不当,这种增长可能会加剧涉及公平、环境和公共卫生方面的可持续性问题。
2. 在畜牧业实现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世界银行致力于提高畜牧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支持各国利用对环境危害较小、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小的方式满足人类对动物蛋白增长的需求。投资兽医服务和动物疾病监测对于改善动物健康、减少动物疾病的经济影响、改善食品安全以及减少抗菌素耐药性风险也至关重要。由于在动物源头采取行动的成本效益最高,因此预防动物疾病可以限制动物病原体向人类传播,在动物源头控制致命的人畜共患疾病的出现。
对世界银行支持牲畜业发展的请求已从本世纪初平均每年1.5亿美元的贷款承诺增加到过去三年每年约7亿美元的新贷款承诺,大部分资金投资于非洲、南亚和中亚,目前世界银行在畜牧业方面的投资达19亿美元。同时世界银行正努力以符合投资团队需要的方式分享知识并进行指导,与合作伙伴共同编写了一份可持续畜牧业投资指南。
3. 成果
在萨赫勒地区,区域萨赫勒畜牧支持项目(PRAPS)为布基纳法索、乍得、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和塞内加尔等国提供支持。在过于干燥且无法让牲畜定居的地区,牧民根据水和牧场的供应情况迁移牛群——这是早期适应气候的形式。该项目通过改善资源管理和动物健康、促进市场准入使牧民家庭收入来源多样化,通过管理冲突来帮助保护牧区系统,并在供水点、牲畜牧场、疫苗接种站、牲畜市场和饲料仓库周围建立基础设施。2015至2020年间,该项目帮助建立和改善了超过500多万公顷牧场、181个供水点和66个牧业市场,为20700人提供更多收入来源,而其中有88%是女性。
在乌拉圭,世行支持政府努力帮助农民采用气候智能型饲养的方法。迄今为止,农场投资改善了草原的碳吸收能力,提高了牛肉和奶制品供应链的能源效率。该项目有助于减少和收集废物,并通过减少肥料使用和节约水资源来促进奶牛农场的可持续有机土壤管理。所有乳制品生产商在圣卢西亚流域(Santa Lucia)必须提供可持续乳制品计划,在SNIA的综合信息系统中实时跟踪这些计划的情况,以便使用数字技术改进决策,更好地管理自然资源。圣卢西亚流域1200个奶牛场中,约有500个配备了改进的污水管理系统。
在哥伦比亚,世界银行与当地伙伴合作,试行可持续养牛生产的创新方法。哥伦比亚可持续畜牧业主流化项目由英国政府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资助,自2011年作为试点项目启动以来,将近3.2万公顷退化土地转变为森林牧区系统(结合牲畜和树木),吸收了相当于105万吨的二氧化碳,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包括50个本地物种。个体牧场主接受培训、技术援助、低成本种植材料等关键投入和财政奖励。2011年至2018年期间,采用森林牧养系统的奶牛产量提高了17%,生产成本降低了18.5%,每公顷奶牛平均数量增加了23%。
(四)新冠肺炎专题
1. 疫情有可能使7200多万儿童陷入学习贫困
2020年12月2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关闭,有可能使7200万名学龄儿童陷入学习贫困(即不能在10岁前学会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文字)。疫情正在加剧已存在的全球学习危机:可能将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小学适龄儿童中处于学习贫困的儿童占比从53%提高到63%,使这一代学生面临未来终身收入减少约10万亿美元的风险,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全球GDP的10%。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世界银行教育全球实践局已迅速加大了对各国的支持力度。总而言之,世界银行正在62个国家支持投资应对疫情,内容涵盖从幼教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周期。上个财年,世行在教育领域承诺的新增资金总额达到52亿美元,为有史以来最多,预计本财年再增加63亿美元。世行也在支持对教育科技进行低成本高效的利用,以扩大所有学生的学习机会并提高学习效果。截至目前,世界银行的努力已惠及4亿多学生和1600万名教师,约占目前目标国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和师资队伍的近四分之一。
2. 需采取紧急、有效行动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教育的影响
疫情造成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断正在加重之前已然存在的全球教育危机,也在以前所未见的方式影响着教育。
即使在疫情袭来之前,全世界也在经历学习危机:2.58亿中小学适龄儿童辍学,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学习贫困率达53%——这意味着逾半数10岁儿童不能阅读并理解一篇简单文章。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这一比例接近90%。
新冠疫情加重了学习危机,对这一代学生的人力资本有可能产生持久性影响。在2020年4月学校关闭最高潮期间,全球94%的学生或16亿学生无法到校上学。目前,全球仍有7亿学生在家学习。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家庭和学校不得不交替选用混合式学习和远程学习方法。在绝大多数国家,新冠疫情无望终结。一些高收入国家的早期证据已然揭示了学业损失和不平等水平提升。
令这一对教育系统的全球冲击雪上加霜的是全球经济空前萎缩对家庭收入的负面影响。经济萎缩会增大学生辍学风险,也会导致政府预算收缩,令公共教育支出捉襟见肘。学校关闭期延长,加上经济下滑,对教育系统造成了空前的双重冲击。
世界银行立即采取了疫情响应行动,通过各种不同渠道、经由各类重点项目加大了对各国的支持力度。总体而言,世界银行正在62国支持实施疫情响应项目,项目覆盖从儿童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周期,实施中的项目贷款总额超过了206亿美元。
3. 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体遭受新冠疫情大流行的三重冲击
2020年9月28日,世界银行在《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从遏制疫情走向复苏》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东亚太平洋地区发展中经济体造成了三重冲击:第一,疫情本身的影响;第二,防控措施对经济的影响;第三,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对此,这些地区国家需要采取快速行动,以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有些国家截至目前已有效遏制了病毒传播,国内经济活动逐渐恢复。但亚太地区的经济严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而全球需求依旧疲软。预计2020年整个地区经济仅增长0.9%,为1967年以来最低的增长率。其中,预计中国因政府财政支持、出口强劲和新增感染率低,将增长2.0%,而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将收缩3.5%。
然而,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一些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却尤为严峻,预计这些国家的产出直至2021年都将比危机前的水平低10%左右,按照日均5.5美元的上中等收入贫困标准,将有多达3800万人继续陷于贫困或返贫。
世界银行集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最大资金和知识来源之一,采取广泛而快速的行动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新冠疫情,同时,支持干预公共卫生系统,致力于确保必要物资和设备的流通,帮助私营部门持续经营,维持就业。世界银行集团将在15个月内部署多达1600亿美元的资金,通过赠款和贷款优惠,帮助100多个国家保护贫困弱势人群,扶持企业,促进经济复苏。
4. 非洲各国元首呼吁国际开发协会第20轮增资支持非洲复苏议程
2021年7月15日,13位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结束了在阿比让举行的为期一天的会议,达成一项强有力的决议,加快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的经济复苏进程,扩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创造就业的力度。他们呼吁世界银行集团国际开发协会第20轮大规模增资(IDA20)以支持这些努力。
在会议通过的联合声明中,各国元首强调指出,经济复苏、创造就业和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扩大疫苗获取,对于帮助人民从疫情冲击中恢复、摆脱极端贫困并建立一个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未来至关重要。
在就业方面,各国领导人承诺通过发展私营部门创造就业机会,重点放在通过数字化、机械化、发展制造业以及拓宽融资渠道和改善营商环境来提高生产力。
在人力资本方面,各国领导人呼吁建立支持掌握未来就业所需技能的教育系统,以及具有韧性的医疗卫生系统、适应性的社会安全网和服务提供系统。
各国领导人承认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其雄心勃勃的发展议程,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融资资源,他们呼吁在2021年年底之前IDA20增资至少1000亿美元,以满足非洲大陆的发展需求。
国际开发协会(IDA)是全世界低收入国家抗击极端贫困最大的资金来源之一。IDA给各国促进经济增长、增强韧性和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的项目和计划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和赠款。1960年以来,IDA为114个国家的投资项目提供资金约4220亿美元。
5. 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济活动继续正常化但仍存在一些风险
面对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国的经济活动逐渐正常化,复苏范围也在扩大。随着低基数效应逐渐消减,经济复苏趋势增速,预计2022年增速将放慢至5.4%。
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经济简报:跨越复苏——迈向绿色包容性增长之路》指出,虽然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增强,劳动力市场向好,但中国经济前景也面临风险。在下行风险方面,尽管努力控制病毒传播,但新冠肺炎疫情如出现反复有可能会扰乱经济活动。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紧张局面、企业杠杆率高和房地产市场膨胀带来的金融稳定性问题也有可能影响增长预期。而且中国面临多项中期挑战,包括人口结构问题、生产率增长放缓、不平等程度高和尚存的社会脆弱性问题,以及碳强度高的生产结构等问题。尽管经济复苏强劲,但其中一些挑战也因疫情加剧。
世界银行建议中国进行一系列相辅相成的改革,包括进一步推行累进税制、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以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同时,推广使用碳定价与扩大绿色投资规模相配合,助力支持低碳增长转型;推进结构性改革,比如放宽市场准入,包括服务业市场准入,也会有助于促进竞争,鼓励创新,促进生产率增长。
6. 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各国必须立即行动起来缓解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新冠疫情现已造成全球性冲击。东亚太平洋地区(简称“东亚”)发展中经济体仍处于从贸易紧张局势的影响中恢复的阶段,同时也在奋力抗击新冠疫情,而现在又面临全球金融冲击与经济衰退的挑战。
世界银行2020年4月期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新冠疫情时期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曾预计2020年东亚发展中国家增速将从2019年估计增速的5.8%放慢至2.1%,甚至下降至负0.5%。遏制疫情蔓延能让东亚地区实现持续复苏,但金融市场压力对前景构成的风险将会居高不下。
新冠疫情冲击也会对贫困产生严重影响。报告曾估计,2020年整个东亚地区脱贫人口将会比不发生新冠疫情的情况下减少近2400万人(采用日均生活费5.5美元的贫困标准)。如果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那么据估计贫困人口反而还会增加约1100万人。
为此,世界银行集团推出140亿美元快速道方案,以加强发展中国家的新冠疫情应对和缩短复苏时间。这包括资金、政策咨询和技术援助,帮助各国应对新冠疫情对健康和经济造成的影响。国际金融公司(IFC)提供80亿美元资金帮助受疫情影响的私营企业和维持就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初期提供60亿美元用于医疗投入。随着各国需要更广泛的支持,世界银行集团将在未来15个月部署1600亿美元,用于保护贫困弱势群体,支持企业和促进经济复苏。
(五)粮食安全
1. 概述
全球经济正逐渐从COVID-19中复苏,但不确定性和干扰仍在继续。随着财政能力的恶化,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令人担忧。尽管全球食品供应前景良好,但由于投入价格上涨,运输成本上升和乌克兰战争造成的贸易中断,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导致进口费用增加,这对贫穷和发展中国家的打击最为严重,因为这些国家大幅依赖粮食进口。
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4月发布的《商品市场展望》,乌克兰战争改变了全球贸易、生产和消费模式,到 2024年底价格将保持在历史高位,加剧了粮食不安全和通货膨胀。许多国家正在经历零售食品的高价格通胀,反映了当前劳动力短缺、化肥价格急剧上涨、货币贬值等问题。粮食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人民的影响更大,与高收入国家的人民相比,他们在粮食上花费更多。
2022年4月13日,世界银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负责人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紧急行动解决粮食不安全问题,保持贸易开放和支持脆弱国家,包括提供资金以满足最紧迫的需求。
世界银行在8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电话调查显示,在COVID-19 流行的最初两年,许多人粮食耗尽或减少消费。热量摄入减少和营养受损威胁到减贫和健康方面的成果,并可能对幼儿的认知发展产生持久影响。根据联合国关于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的报告,2020年全球有7.2亿至8.11亿人挨饿 。
2. 世界银行支持活动
面对多重危机,世界银行正在部署短长期应对措施,保障粮食安全、降低风险并加强粮食系统。
在孟加拉国,作为畜牧乳业发展项目的一部分,一项紧急行动计划向407000名奶牛和家禽养殖户提供8780万美元的现金转移以支持他们的业务。资金也用于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农场设备和加强兽医服务。在乍得,世界银行调动3000万美元的紧急资金,向城乡地区面临严重粮食危机的437000名弱势群体免费发放食品包来提供粮食援助,并向25000名贫困和弱势群体提供种子和小型农业设备,保证小农能够在即将到来的生长季节保持生产能力。在印度,妇女自助团体在世界银行和全国农村生计使命(the National Rural Livelihoods Mission)共同支持下,合作应对口罩和消毒剂的短缺,经营社区厨房并恢复新鲜食品供应,为弱势群体和高风险家庭提供食物和支持,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并在农村社区宣传COVID-19防护措施。在塔吉克斯坦,世行利用有针对性的社会援助系统,为有3岁以下儿童的粮食危机家庭提供现金补助,减少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并保护儿童的营养。
2021年,世行批准了一项5.7亿美元的西非区域计划,以提高粮食系统的恢复能力,促进区域内价值链,增强区域管理能力来应对农业风险。世界银行还致力于帮助各国防止下一个人畜共患病变成大流行病,利用“One health”(世行保护动物、人类和生态系统健康一项项目)方法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印度,COVID-19应急响应和卫生系统准备项目将改善全国人类和动物的疾病监测系统和卫生信息系统。在中国,一个新项目将用于监测人畜共患病和其他健康威胁的风险,将加强人类、动物和野生动物疾病的风险评估、诊断和监测能力,同时促进相关机构之间信息共享。
(六)灾害风险管理
1. 内容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都会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灾害造成经济疲软、基础设施受损、企业被毁、税收减少以及贫困水平上升,加剧了应对和重建所需的直接支出。根据慕尼黑再保险公司(Munich Re)最新数据,2020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从2019年1660亿美元增至2100亿美元。自1980年以来,全球超过240万人因自然灾害受损,金额超过3.7万亿美元,总损失增加800%以上,从1980年每年180亿美元增加到过去十年的每年1670亿美元。
一个地区越贫穷,越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女性地位较低的国家,女性因灾害死亡的比率高于男性。由于一开始没有在人口调查中得到确认,残疾人在灾难恢复中更容易被忽视。
2. 战略
过去十年,世界银行已成为灾害风险管理(Disaster Risk Management)的全球领导者,为借款国评估灾害风险和提供灾害风险支持。世行为风险评估、降低风险、备灾、金融保护以及恢复和重建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复原力和土地全球实践部拥有世行核心专家,负责与借贷国就灾害风险和复原力等方面的合作。全球减灾研究基金(GFDRR)是世行管理的一个下属机构,作为一个融资和技术机构,它为世界银行集团的减灾与恢复基金提供支持。全球减灾研究基金继续将灾害风险纳入基金支持的活动中,21财年其96%的投资组合都考虑了灾害风险因素。建立对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是全球减灾基金的工作,优先参与的领域有风险知情决策和财务准备,以应对灾害和气候冲击。
世界银行新制定的《2021-2025年气候变化行动计划》(CCAP)将几个方面的适应和复原力列为优先事项。该方案的关键事项包括全球减灾基金的许多主题,如抗灾基础设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抗灾城市,以及通过水文气象服务和预警系统减少冲击和保护生计。交通运输是CCAP确定的对排放贡献最大、气候脆弱性最大的五个关键系统之一,也是全球减灾研究支持的使交通网络更安全、更安全、更可靠的一个部门。
根据CCAP,世界银行35%的气候融资将具有气候共同效益,世界银行50%的气候融资将用于支持气候适应和恢复能力,帮助借款国将气候因素纳入发展计划。全球减灾研究基金还通过资助上游客户参与项目,为增加气候融资做出贡献,这些项目能够调动世界银行更多资金。自2015年以来,全球减灾研究已帮助世界银行、各国政府和其他发展伙伴筹集了约280亿美元资金,用于开展灾害和气候恢复行动。
世行对于灾害风险管理的年度投资在过去十年中有所增加,从2012财年的35亿美元增加到20财年的46亿美元,在21财年又回到39亿美元。世行提倡全面的、多部门的方法来管理灾害风险,所有项目都经过了气候和灾害风险筛选,以确保提高当地人民的风险抵御能力。
在扩大复原力的同时,还必须确保不让任何人掉队。性别平等和包容性管理是全球减灾研究的重点,有助于世界银行支持各国政府让妇女和女孩、老年人和残疾人等最弱势群体参与进来并赋予他们权利;全球减灾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分析脆弱性、冲突、气候和灾害风险之间的关系,为越来越多易受灾的国家寻找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七)数字化发展
1. 背景
数字发展全球实践与各国政府携手,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世界银行的工作重点是解决数字化转型供需双方的限制问题,开展促进快速、可靠、安全和负担得起的互联网接入等关键工作。世界银行集团正在推动对数字应用、数字技能和数字平台的需求,以支持政府、企业和个人更充分地参与数字经济。
然而,到2021年底,仍有近30亿人无法上网,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网络使用的差距仍然是一个挑战。尽管生活在移动宽带覆盖的世界,但全球近一半(43%)的人口并不能使用移动互联网。
由于数字技术具有扩大市场准入的潜力,帮助各国投资于数字发展是世界银行减少贫困和不平等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字本身就说明了一切:数字经济占全球GDP的15.5%,过去15年的增长速度是全球GDP的2.5倍。研究表明,非洲的移动宽带普及率每增加10%,人均GDP将增加2.5%。在后疫情时代,数字化工作将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和环境。
2. 战略
世界银行提供广泛的服务和解决方案,以确保各个国家能够利用数字发展。
多学科合作不仅对数字化发展本身的成功至关重要,也为跨部门整合尖端数字解决方案创造了机会——无论是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来改善灾害风险管理,部署支持WIFI的传感器来远程监测农作物,还是利用移动设备的大数据来设计更好的公共交通网络。
尽管技术为全球发展开辟了大量新的可能性,技术也并非没有风险。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银行与各个国家密切合作,帮助建立应对这些挑战所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法规。世界银行还致力于确保包容的数字机会,同时管理被排斥的风险。
到2021年,世界银行重要的数字业务承诺数量已增至近50亿美元。此外,运输、教育、卫生、农业和公共部门管理等不同部门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数字发展内容。
为了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获得数字解决方案,世界银行主办了数字发展伙伴关系(DDP)。这是一个数字创新和发展融资平台,将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伙伴聚集在一起,促进数字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并促进关于数字发展的全球知识交流。2021年,作为DDP保护伞的一部分,世界银行成立了一个相关信托基金,专注于将网络安全纳入发展议程。
由世界银行主办的“识别促进发展倡议”(ID4D)通过分析、评估和融资推动来建立稳健、包容的数字识别系统。数字技术具有前所未有的潜力,可以缩小全球身份差距,改变近10亿仍然没有官方身份证的人的生活。
借助ID4D全球实践平台,世界银行启动了政府对个人支付(G2Px)计划。这项工作的重点是将现金转移支付/社会援助支付数字化,作为促进各个机构/提供者选择、金融普惠和妇女经济赋权的一种手段。这一举措的出台正值世界各国政府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寻找直接向个人转移资金的途径的关键时刻。
韩国数字发展计划(KoDi)利用韩国以及其他先进数字国家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发展国家数据生态系统,促进绿色数字创新,并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创造可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机会。
在非洲,世界银行集团正在通过非洲数字经济(DE4A)支持非洲联盟为实现非洲大陆数字化转型所做的努力,以支持非洲联盟2020-2030年数字转型战略。这项战略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且大胆的愿景,即到2030年将非洲的个人、企业和政府以数字方式连接起来,力求推动非洲大陆向前发展,确保非洲国家从数字经济中充分获益。
在中东和北非,MENATECH计划旨在支持中东和北非国家加快数字化转型,重点提供优质宽带和金融服务接入。
在南亚,南亚数字经济(DE4SA)计划旨在通过数字经济评估、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和政策对话,为所有八个南亚国家(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提供支持,以确定数字经济基础中的瓶颈,并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实现数字经济效益最大化。这项针对南亚的努力还将包括更深入地研究南亚的非正式性,以及数字技术和数字商业模式,特别是数字平台对其影响。
数字发展全球实践组织正在协调在数字问题上的合作,包括与国际电信联盟(ITU)、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和联合国宽带委员会(BB Com)的合作。在宽带委员会的领导下,世行正在支持通过分析工作和对Giga倡议的支持来改善学校连接的努力,Giga倡议是一项将每个学校连接到互联网的全球倡议。世行团队正在与Giga合作,绘制学校地图,评估连接需求,确定连接的技术和融资解决方案。
世行与发展经济学团队共同领导了移动分析特别工作组,其目标是生成移动分析,为制定预防病毒传播的政策提供信息。专责小组将利用运营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数据汇集商提供的数据,利用与全球电信运营商的密切关系,进入世界各地的移动网络运营商。
四、中国与世界银行的关系
(一)中国与世界银行关系发展的背景介绍
中国与世界银行的合作开始于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为恢复中国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及争取世界银行贷款以助力改革开放,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可行性调研。1980年4月,应中国银行邀请,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访问中国,邓小平亲自接见了麦克纳马拉,表达了中国希望加强与世界银行合作的强烈意愿。后来,据麦克纳马拉回忆,邓小平曾说道:“中国下决心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经济。有世界银行的帮助,中国实现这些目标会快些,更有效率些;没有世界银行的帮助,中国照样要做,只是花的时间可能会长些。”此次积极沟通后,世界银行得出了对中国经济积极的考察结果。同年5月12日,中国正式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至今,双方已经合作超过42年。
邓小平亲自会见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了世界银行直接的经济援助。中国与世行的合作首先从资金合作开始。1981年,世界银行向中国教育领域提供了第一笔2亿美元贷款,用于支持中国高校更换落后的教学科研设备。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能够得到的国际经济合作机会较少,党中央迫切地需要开辟新的国际经济合作渠道。在此背景下,世界银行作为当时极少数和中国开展合作的联合国经济机构,不仅提供了大量资金贷款,还作为一个风向标,稳定了西方私人资本对在中国投资的信心,极大地扩展了中国经济建设所需的资金来源。从投资结构上看,世行贷款主要用于能源、交通等国民经济瓶颈部门,而这些部门和领域恰恰是私人投资部门不愿进入的。
中国与世界银行集团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这三个主体机构都有着密切合作关系。进入世界银行之初,中国主要接受世行下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的援助。随着经济发展,1999年起,中国不再接受国际开发协会援助。截至1999年7月,协会共向中国提供了约102亿美元的软贷款。2007年12月,中国首次向国际开发协会捐款3000万美元。2007年,中国正式成为国际开发协会的捐款国。
随着中国的需求和发展水平的变化,世界银行在中国的业务性质也在不断演变。在早期阶段,世行帮助中国引进国际经验,提供项目贷款,促进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近年来,中国与世行集团形成了一种双向合作关系:世行集团利用国际经验帮助中国应对发展的关键挑战,通过项目和规划合作进行改革试点;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开始向世界银行增资或捐款,提升了世行集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的能力。
(二)世界银行与中国合作的优先领域
中国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和进行多年减贫工作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中国已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其经济具有全球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银行对中国贷款逐年减少,世界银行与中国的合作势必越来越具有选择性。
表1.1 近五年世界银行对华贷款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官网
图1.1 近五年世界银行对华贷款金额变化趋势图(单位:百万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主编的《国别伙伴框架》报告,世界银行与中国将主要在以下三个领域开展强有力的合作:
表1.2 世界银行与中国主要的合作领域
世界银行对中国投资领域的规划主要是为了引导中国进行产业结构合理转型。当前,世行集团对华业务投资主要根据以下四个标准:
1) 应对区域和全球公共产品问题;
2) 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关键服务;
3) 促进私营部门发展;
4)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相关性的领域。
基于以上四个标准,世行集团将大幅减少对中国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世界银行对中国的贷款将主要用于支持制度性改革、促进减贫等方面。今后,世界银行将逐步减少对不涉及制度改革的纯基础设施类项目的贷款,这将会对中国的交通、城建等部门的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但不可否认,世行集团对华投资的这四个标准将引导中国产业进行结构性改革,在短期“阵痛”之后,中国经济的韧性将会提高,产业结构会更加合理。在未来,世界银行将继续转向政策性和结果导向型贷款,这将有利于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弥补制度的缺失和为改革缺口提供有效的平台。
(三)世界银行在中国的业务概况
截止2021年6月30日,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对华贷款总额达到656亿美元,支持发展项目438个,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在中国投资总额达到164亿美元,项目超过400个。
世界银行集团与中国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合作,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等绿色投资领域,重点帮助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开展了“中国气候融资咨询项目”,该项目通过合作银行提供了1000多亿美元可再生能源项目贷款。目前,国际金融公司正在推进另一项重大新举措:建设绿色商业银行框架。在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国际金融公司正将该框架向中国其他银行推广。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已经积累了20年经验,目前正通过结果导向型贷款,帮助中国京津冀地区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基于这些经验,国际金融公司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正在共同探索建立中国绿色投资基金。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世行集团除了提供免息贷款外,还开始向中国提供有偿咨询服务(RAS)。中国于2018年12月批准了第一个RAS项目。世行和中国政府将继续探讨在适当的情况下开展RAS合作。
在大多数情况下,世界银行集团对华贷款项目是世行直接与中国的地方政府合作,项目实施和贷款偿还由各省市负责,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灵活贷款方案。
对于中国而言,世行的贷款项目也有助于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了解中国国情。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对中国进行投资的开发银行,世行集团一直充当中国联通世界的重要桥梁。当世行将自身资源用于中国境内时,世行有责任确保项目取得成功,因而会积极推动中国制度性改革。
对世界银行而言,在中国的贷款项目丰富了世行的知识储备。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能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世行在直接参与中国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这对于全球知识积累尤为重要,世行可以将这些知识经验与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成员国分享。
截至目前,世界银行在全球170个国家开展业务。世界银行的工作重点是关注并改善受冲突和暴力影响地区的金融状况。
(六)非洲地区
非洲地区在全球发展中一直落后于其他大洲。本轮新冠疫情使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非洲出现了25年来的首次经济衰退,多达40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数年来的减贫进展消失殆尽。鉴于此,世界银行正在加强和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扩大贷款融资力度,以帮助非洲各国应对疫情,促进绿色、韧性和包容性复苏。
非洲地区由低、中低、中上和高收入国家组成,其中22个国家经济脆弱或受武装冲突影响,是世界银行的重点关注地区。非洲还有13个小国,其特点是人口少,人力资本有限,土地面积狭小。以东部和南部非洲地区为例,2021财年,世行向东部和南部非洲100项业务提供了156亿美元贷款,包括15亿美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承诺和141亿美元国际开发协会承诺。世行资金还帮助非洲国家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截止2021年10月1日,世界银行已向非洲地区国家提供29.2亿美元贷款,用于非洲地区41个国家采购COVID-19疫苗。
具体到国家层面,世界银行在诸多非洲国家开展了试点帮扶项目。比如,在苏丹,世界银行发起的“家庭支持计划”每月向弱势家庭提供现金支持,同时改进当地社会保障系统,以缓解经济改革和其他冲击的不利影响。在赞比亚,世界银行主导的“女童教育和妇女赋权与生计项目”正在增加对极端贫困妇女的生计支持,为极端贫困家庭的弱势女孩提供获得教育的机会,已使逾34000名妇女受益。在肯尼亚,世界银行开展的“棚户区改善项目”通过“工作换现金”的方式创造了逾26000个就业岗位——例如清洁街道和排水系统等,在为青年提供就业的同时保障了棚户区的清洁环境,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一直是非洲大陆最穷的国家。世行集团正在支持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区域一体化,并扩大了国家层面的融资以帮助该地区各国应对疫情影响,发展经济。世界银行对非洲地区的资助主要包含以下领域:加强能源、交通和数字发展领域的连通性;促进贸易和区域价值链发展和金融市场整合;通过加强流行病和疾病监测、技能培养和妇女赋权来支持人力资本开发;提高韧性,以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跨境水域等方面的挑战。
五、重大事件
(一)世界银行大流行病基金
大流行病基金(The Pandemic Fund)是由世界银行主持,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技术支持,由捐助国、有资格获得基金的国家、基金会和民间社会组织(CSOs)形成协作伙伴关系的金融中介基金(Financial Intermediary Fund, FIF)。
新冠疫情对人类、经济、社会带来的毁灭性的伤害表明,迫切需要建立更强大的卫生系统,以协调多方资源预防和应对新冠疫情。大流行病基金将作为一个独立治理的多参与者协作平台(Independently Governed Multi-Contributor Collaboration Platforms),激励各国增加投资,加强协调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为中低收入国家提供专门的、额外的长期资金流,以加强这些国家预防、提前预备和应对大流行病(Pandemic Prevention,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PPR)的能力。
2022年6月30日,在G20集团和其他国家的广泛支持下,世界银行董事会批准建立为预防、提前准备和应对大流行病的金融中介基金(FIF PPR)。之后的几周,世界银行和世卫组织与捐助方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制定了FIF的详细范围和计划。
2022年9月8日至9日,FIF PPR首次理事会会议举行,基金正式成立。首次理事会会议召开后,基金投入运营,在多项工作中取得了成果,包括在确定分配资金的原则、优先事项和标准方面,在组建技术咨询小组TAP以准备首次提案方面取得进展,迈出了全球卫生架构的重要一步。截至2022年9月9日,对大流行病基金的财政承诺总额超过14亿美元,包括来自美国、欧盟、中国、德国、英国、新加坡、盖茨基金会、惠康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等24个国家和机构认捐的资金。
大流行病基金的目标是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解决不同国家在PPR能力上存在差距的问题,以加强各国在疾病监测、实验室系统、卫生工作人员、应急通信和管理以及社区管理等领域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大流行病基金运行的重要原则是:
1. 基金将利用其相对优势,对现有的为PPR提供国际融资的机构的工作进行补充。
2. 基金旨在促进各国的投资以及公私伙伴关系;
3. 基金是PPR工作的整合者;
4. 基金具有灵活性,可以通过各种现有机构开展工作,并随着需求和制度的改变而不断调整;
5. 基金的治理结构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
6. 基金以高标准的透明度和问责制进行运作。
2022年11月13日,在巴厘岛20国集团财政和卫生部长联席会议期间,由20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印度尼西亚主办的高级别活动上,FIF PPR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基金正式改名为大流行病基金,并确定了基金的标志。活动中的发言者认为这是减少世界上最脆弱地区的流行病和大流行病风险的解决方案的关键部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世界。预计在2022年底/2023年初的第一次提案征集之前,制定出大流行病基金成果框架和优先事项。
(二)世界银行发布《客运电动车的经济性研究》报告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了《客运电动车的经济性研究》报告,该报告是世界银行对非洲、亚洲、加勒比地区、大洋洲、欧洲和南美洲20个国家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电动车运营成本低廉,所以推行电动车最有利的国家是那些交通文化不由汽车主导的国家,以及石油净进口国和车辆制造成本低的国家。
《客运电动车的经济性研究》
(The Economics of Electric Vehicles for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电动乘用车发明于一个多世纪前,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包括改善公共卫生、减少城市交通拥堵,以及减少对昂贵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然而,尽管电动车有这些优势,目前它们在发展中国家仍较少见,2021年全球销售的660万辆电动车大部分集中在中国、欧洲和美国等主要市场。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电动车很少呢?这是由于电动车成本较高——有些情况下比传统汽车高出70%以上,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在购买此类车辆时将面临较大的财务障碍。
世界银行发布的《客运电动车的经济性研究》报告为发展中国家更广泛地推行电动车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理由——电动汽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节省的燃料和维护成本远远抵消了相对较高的购买价格。预计从现在到2030年,电动汽车的可行性将进一步提高,因为价格可能会继续下降,充电基础设施也可能会变得更加普遍。
除了为推行电动汽车提供强有力的经济理由外,该报告还强调了政府和金融机构为加速向电动汽车过渡可以采取的几项措施,如投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在鼓励购买电动汽车方面比直接补贴有效六倍。其他推动电动汽车普及的优先事项包括:推进租赁和回收电池的创新模式,这可以降低车辆成本,并为市场带来额外的商业融资;研究电动汽车转型的财政影响等问题。
现在世行已经与许多客户国开展项目,推进电动交通发展,包括塞内加尔、印度、埃及、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卢旺达、菲律宾等。其中很多项目是将电动巴士纳入大城市的公交系统。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关于电动交通转型的问题不再是“是否”去做,而是“如何”和“何时”去做。
(三)世界银行发行可持续发展债券支持气候行动
2022年12月8日,世界银行发行了2500万美元的5年期可持续发展债券,该债券交易是世界银行发行可持续发展债券行动的一部分,西方资产管理公司(Western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是该交易的主要投资者。世界银行的此次融资突出了全球气候行动的紧迫性,为世界各国敲响警钟。
作为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的最大多边资助者,世界银行努力将气候活动纳入其各项融资业务,包括对各国教育和卫生等社会部门的投资。西方资产管理公司在交易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债券计划,包括其与气候相关的投资计划,以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在上一个财政年度,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所有项目都经过了气候风险筛查,超过90%的项目纳入了专门的气候计划。
成立伊始,世界银行就向中等收入国家和其他信誉良好的国家提供贷款、担保、风险管理产品和咨询服务,以支持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消除极端贫困,促进共享繁荣。此外,世界银行还领导协调区域和全球应对发展挑战的措施。70多年来,世界银行一直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可持续发展债券,支持可持续发展活动的融资,为对环境和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项目和活动提供资金,旨在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和环境,同时提高各国对绿色发展主题的认识。
(四)西方资产管理公司投资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债券,以提高人们对教育在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
12月14日,世界银行发行了8.5亿乌拉圭比索(2200万美元)的可持续发展债券,该债券将于2025年12月到期,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强调教育在减少贫困和改善健康、性别平等、和平稳定方面的重要性,突显了可持续发展目标4 ——“优质教育”。西方资产管理公司(Western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是此项可持续发展债券的代表客户进行交易的唯一投资者。
世界银行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最大外部资金提供者,对各国教育的支持涵盖了整个学习周期,以支持公平和包容的教育系统,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学习的机会。这其中包括了一项目标:截至2030年,全世界不能阅读和理解简单文本的10岁儿童的比例减半;帮助各国的基本技能教育,包括识字、计算和社会情感技能,这些技能是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石。在2021-2022年财政年度中,IBRD承诺将投入30亿美元到资助教育项目、技术援助和其他相关项目。
世界银行的财政部投资者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金融局局长海克·莱谢尔特(Heike Reichelt)指出:“如今,学习贫困影响着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儿童,应对这一危机是世界银行和各成员国合作改善所有儿童基础学习的核心。”
西方资产研究分析师张凯文(Kevin Zhang)表示:“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债券计划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进展的工作提供了资金,世界银行在支持优质教育和减少不平等方面的工作可以促进其成员国的可持续增长和减贫,同时使特定的客户能够实现其投资目标。”
(五)世界银行——全球粮食安全报告
世界各地食品价格通胀严重。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9月至12月的数据,94.1%的低收入国家和89%的中高收入国家的通胀水平超过5%,其中许多国家经历了两位数的通胀。尽管多国央行密集加息略微缓解了价格压力,但由于战争、能源成本和极端天气事件,全球粮食价格仍居高不下,加剧了粮食安全危机和社会紧张局势。
世界银行强调,化肥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为低收入国家粮食生产的重大障碍,破坏了2023年和2024年作物周期的稳定,全世界45个国家有2.05亿人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其中许多国家因缺乏足够的化肥原材料——氮、钾肥、磷酸盐、天然气和生产设施,无法确保农民能够负担化肥价格。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面临的困境最为明显,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化肥出口中断以及其他出口国的限制对贫困家庭的打击最大。自2020年初以来,化肥价格已经上涨了两倍,使小农户无法获得稳定的化肥供应。
乌克兰战争开始后,各国实施的与贸易相关的政策激增。其中,各国以增加国内供应和降低价格为目标,实施越来越多的粮食贸易限制,使全球粮食危机更加严重。截至2022年12月,已有19个国家实施了23项食品出口禁令。
作为全球应对粮食安全危机的重要手段,世界银行于2022年5月宣布将在15个月内提供高达300亿美元的资金。非洲是受粮食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所以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用于支持非洲国家加强粮食系统,以促进该地区的贸易。
目前,世界银行部分粮食安全项目如下:
1. 约旦,项目金额1.25亿美元,旨在通过增强农业部门的气候适应能力、提高竞争力和包容性以及确保中长期粮食安全来加强农业部门的发展。
2. 玻利维亚,项目金额3亿美元,旨在加强粮食安全、市场准入和采用气候智能型农业实践。
3. 埃及,项目金额5亿美元,旨在确保贫困和脆弱家庭能够获得粮食,帮助加强埃及对粮食危机的抵御能力。
2022年5月,世界银行集团和七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共同召集了全球粮食安全联盟,旨在促进对正在发生的全球饥饿危机采取协调一致的应对措施。该联盟开发了可公开访问的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网站,为全球和地方决策者提供及时的信息。
(六)世界银行宣布为土耳其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提供17.8亿美元
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4时17分,土耳其发生了7.8级强震,余震超9000次,已经在土耳其东南部及周边地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破坏。2月9日,世界银行宣布提供17.8亿美元的援助,以帮助土耳其应对此次毁灭性地震和余震后的救灾及恢复工作。
世界银行还根据其在世界各地灾害风险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快速开始了损失评估工作,以了解灾害的严重程度,并确定恢复和重建支持的优先领域。
应急响应部门(Contingent Emergency Response Components, CERCs)提供了7.8亿美元的即时援助,这些援助来自在土耳其的两个现有项目——土耳其地震、洪水和野火紧急重建项目(TEFWER)和气候和抗灾城市项目。CERCs帮助受援国快速获得应急的项目基金,这正是土耳其现在所亟需的。这笔援助将用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此外,世界银行还筹备了额外的10亿美元,以支持受灾人民,为灾后恢复和重建提供及时的支持。
世界银行与土耳其如此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伙伴关系可以追溯到1950年。近年来,世界银行已经成为土耳其在灾害风险管理、城市发展和能源效率方面的主要合作伙伴。相关项目有:伊斯坦布尔地震风险减轻和应急准备项目;由难民基金资助的安全学校项目;学校灾害风险管理项目等。正在实施的项目包括公共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和能源效率项目,以提高公共建筑的抗震能力和能源效率。目前,土耳其在世界银行中有30个正在运行的贷款项目,价值90亿美元。
灾害对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伤害是最大的。在过去的十年中,世界银行已成为灾害风险管理方面的全球领导者,其致力于支持借款国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并应对灾害风险。将灾害风险管理纳入发展规划可以扭转目前自然和人为灾害不断增加的趋势。此外,当国家在灾后进行更强大、更快、内容涉及更广泛的重建时,对人民生计和福祉的影响最多可减少31%。